骨质疏松症是怎么回事?一文带你了解症状、预防与治疗
很多人上了年纪后,会发现自己稍微磕碰就容易骨折,这很可能与骨质疏松症有关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,用通俗的方式说清楚什么是骨质疏松,以及如何应对。
骨质疏松症究竟是什么?
简单来说,骨质疏松就是骨头变得像蜂窝一样疏松多孔。正常情况下,骨骼内部应该是致密结实的,但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影响,骨量会逐渐流失,导致骨骼变脆、容易骨折。
这种情况在5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常见,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,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。据统计,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36%,也就是说每3位老人中就有1位存在这个问题。
骨质疏松有哪些明显症状?
早期骨质疏松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这也是它被称为"沉默的"的原因。但随着病情发展,可能会出现这些表现:
1. 身高变矮:因为脊椎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,导致身高逐渐降低
2. 驼背:脊柱变形引起的姿势改变
3. 腰背疼痛:特别是久站或久坐后疼痛加剧
4. 轻微外伤就容易骨折:常见的部位是手腕、髋部和脊柱
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人把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误认为是普通的腰肌劳损,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。
哪些人容易得骨质疏松?
以下人群需要特别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:
1. 45岁以上女性,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
2.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
3. 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
4. 长期缺乏运动、晒太阳少的人
5. 长期吸烟、过量饮酒的人
6. 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人
如果有这些高危因素,建议定期做骨密度检查。
如何预防骨质疏松?
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年轻时就开始,重点做好这几点:
1. 钙的摄入:每天300ml牛奶或等量奶制品,多吃豆腐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
2. 补充维生素D:适当晒太阳,每周2-3次,每次20分钟
3. 坚持适量运动:快走、太极拳等对骨骼都很有利
4. 避免不良习惯:戒烟限酒,少喝浓茶、咖啡
5. 防止跌倒:家中保持地面干燥,安装扶手等辅助设施
需要提醒的是,单纯补钙并不能完全预防骨质疏松,需要配合运动和维生素D的共同作用。
确诊骨质疏松后怎么办?
如果已经确诊骨质疏松,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,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。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:
1. 基础治疗: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
2. 药物治疗:常用药物有抑制骨吸收药和促进骨形成药两大类
3. 物理治疗:脉冲电磁场治疗等物理手段也有一定
4. 训练:在人士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锻炼
治疗过程需要坚持,通常需要3-5年才能看到明显。切不可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。
关于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
在日常中,我们发现很多人对骨质疏松存在一些误解:
1. 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:实际上年轻人也可能出现骨质疏松
2. 认为补钙越多越好:过量补钙反而可能造成其他健康问题
3. 认为吃药就能完全治好:需要综合治疗措施配合
4. 认为只是小问题:骨质疏松导致的髋部骨折,一年内率可达20%
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骨质疏松,既不过分担心,也不要掉以轻心。
总结
骨质疏松是一个可防可治的慢性病,关键在于早期发现、规范治疗。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骨密度检查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。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,完全可以保持骨骼健康,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。


